2014年9月9日 星期二

1-2章 「人文」的三年之病與楊氏的致命傷

第一篇  從七年前的一次校務發展會議談起


    上一回提到的校務發展會議,發生在20065月間,楊貴任職校長的第三學年下學期。之所以稱它「校務發展會議事件」,這位「前家長」說,當天會議上,雙方就某些議題數度言詞交鋒之後,也帶出一些情緒。「前家長」不改直言本色,幾句如同「棒喝」的話,讓楊臉色鐵青,兩手僵直。在場面瀕臨失控當下,「前家長」起身退席,留下一句「我說的,都是真話。不管你高不高興!」給楊,會議不歡而散會後,楊馬上以大動作反制,接下來,還有一些只有當事人心知肚明的失格舉動。最終,讓「前家長」斷念,從此不想再踏進校園一步。
    在楊就任校長的三年之間,校內、校外大大小小的紛爭與衝突,幾乎未曾中斷過。辦學所需的公共關係,如佛光山基金會、縣政府、縣議會、家長會,乃至教師,他都處得很緊張。照理說,有了教育與教學理念,辦學的核心任務就應該是如何去落實了。但是,優先順序如何、相應配套措施為何、如何運作、課程架構如何、教材教法如何等等形而下的具體東西,家長幾乎看不到,更別說教育過程了。
    最厲害的,則是美其名為「變化菜色」的課程變革。每隔半年、一年,就來一次翻天覆地的解構,前面走過的,打破抹去,再換一個新的。如此週而復始,就像吹肥皂泡泡,儘管泡泡吹得漫天飛舞,每次還不都是一落地就爆掉了。家長們剛開始頗感新鮮,以為遇到救星,看到了教改希望工程;接著是迷惑不解,再來是起疑和質疑,剩下的就是「早懂晚懂」,以及「緣淺緣深」的信仰問題了(註一)
    這位「前家長」比楊晚一學期來到,歷經「人文」發展進程所有重要事件,也參與其中大部份。在近身觀察相當一段時日之後,當然會有自己的想法和判斷,認為楊的致命傷,恐怕是自我的角色認知與性格。楊總把自己扮演成全知全能的「最終裁判者」,他要「教育」老師、家長、政府官員、議員和社會。老是以自己的好、自己的對和自己的懂得多,去「羞辱」別人的不好、別人的不對和別人的懂得沒他多。假如有甚麼東西礙了他手腳,一定是那個東西不好、不對,包含法律在內。因此,其他如教育與教學理念核心任務的落實,整個系統中最為弱勢的教師群面臨困境之改善,經營管理能力和領導力是否適任,以及操作「家長合夥人」參與教育的種種做法(註二)是否妥當等技術問題,反倒容易解決。
    以上,是「校務發展會議事件」的背景。下一回再說主要議題、衝突點及後續發展吧。

2013.4.10初稿 發表於「人文解密&老張看人文」部落格
2014.9 第二次修訂 發表於「一隻藍鵲‧一隻隻藍鵲」部落格



  一:變來變去是楊○貴一貫的辦學風格。近年來,家長和老師們質疑的聲浪日增,楊每當招架不住時,就以「早懂晚懂」、「緣淺緣深」等偈語來掩飾其心虛慌亂。
  二:楊○貴提出的「家長合夥人」概念,最初是一種親切的招呼,以及期待家長成為「與學校攜手教育孩子的夥伴」;第二階段則演變成家長進入校園與教學現場,協助學校完成教育任務;到最後,在楊的操作下,「家長合夥人」先從「與楊一夥」的追隨者,再晉階分封職位,安排進入基金會董事會、治校委員會、學校行政與教學系統、教師評審委員會,乃至家長會等權力場域的決策圈,成為「合夥人俱樂部」的正式會員,以「偽裝的家長身分」做楊○貴權力布局的棋子


縱橫「人文」十年歷史‧鞭辟楊氏辦學功過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